最新内容
发布于 2025-09-15 17:32 | 来源: 黄耆茯苓鸡汤网
大国工匠是高技能人才的杰出代表,记者近日从全国总工会了解到,我国首批通过自主培育的大国工匠人才名单公布,持续壮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正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技能底座”。 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上,我国首批200名高技能人才,经过一年多的培育正式被授予“大国工匠”人才称号。 大国工匠彭菲:作为一名大国工匠,我也深刻体会到,高技能人才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的关键力量。我们既要成为技术落地的“催化剂”,不断帮助企业解决从算法创新到产品落地的问题;也要成为产业升级的“推进器”,把AI技术与行业需求深度融合,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效能。 今年以来,各地都在加快培育高技能人才。在广东,围绕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数字技能等领域,把培训建在产业链上,今年全省已建成171条产业、教学、评价衔接融通的技能生态链。佛山市人社局就和一家机器人企业共同成立了培训班,企业导师与行业专家全程指导学员,帮助学员全面提升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 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大学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学生 林炜泰:学习效率很高,我通过行业专家认证后,就直接来到公司这个产线机器人编程岗进行实习,我现在每个月的实习工资是4000元左右。 宁夏开展首批数字技术工程高级工程师评审,引导更多人才向数字技术领域聚集深耕; 湖北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面向本企业职工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企业可自主评价人才、自主使用人才; 江苏省建立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学历的双向比照认定制度,畅通高技能人才向专业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流动渠道。 浙江持续打造技能人才“增技增收”先行区,形成差异化技能工资协商体系,鼓励各地将高技能人才要素与企业用地、用能等相关激励政策挂钩,激发企业开展员工培训和提高技能人才工资待遇的内生动力; 上海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对人工智能训练师、养老护理员、家政服务员等17个职业(工种)的劳动者,职业技能提升补贴标准上调30%。 人工智能训练师 孔令锴:今年,我获得了高级人工智能训练师证书,还获得了政府的补贴,是一个很大的激励,这让我们投身新兴领域的一线技术人员有了非常大的信心,干劲也更足了。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 【编辑:李润泽】
发布于 2025-09-17 22:43 | 来源: 鲁中网
中新网北京7月12日电 7月12日,北京市西城区召开教育大会,会上正式发布聚焦干部、教师、学生三大教育主体的《西城区教育系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发展提升计划》《西城区新时代教师高质量发展支持计划》和《西城区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育提升计划》,“三个赋能”计划共同形成了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解决方案。--> 干部赋能计划破解队伍建设难题 针对当前西城区教育系统干部队伍现状,干部赋能计划提出“两步走”战略:到2027年初步实现基层领导班子科学配备;到2030年,形成结构科学、梯次鲜明、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计划创新推出五大核心举措:建立“一校一表”动态分析机制,实施“数字赋能”干部队伍动态调整;实施年龄与专业“双重结构优化”攻坚行动,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的、富有活力的梯次结构;完善名师转岗、公开选拔等“四位一体”选任机制;实施“教育家型”校长领航培育工程,彰显“教育家办学”的价值导向;健全“两级三库”年轻干部培养体系,构建“150+400+N”的人才储备金字塔,确保干部储备充足、梯次有序。 教师赋能计划彰显西城特色 教师赋能计划围绕践行教育家精神,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数智素养、优化教师资源统筹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职业发展动力等方面提出五大任务、15条具体措施。内容涵盖推动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提升以德育德实效;启动育人能力提升项目,系统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搭建教师数字素养实训基地,数智赋能教师新质发展;启动青年教师提质和骨干教师影响力提升项目;打造“教师成长关爱工程”升级版,提升教师职业幸福等方面,为教师的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多的动力,释放更充足的活力。 学生赋能计划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学生赋能计划着力构建“区级统筹引领-高校深度协同-学校精准赋能-学生多元实践”的支持体系,计划到2027年基本建成,到2030年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计划将着力营造开放创新的教育氛围,建立课程创新发展联盟,打造进阶式“学科+”创新课程体系。搭建校内、社会及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的多元创新实践平台。建立“高校专家+中小学教师+企业技术骨干”科研导师库,实施双导师培养制,为学生配备校外学术导师和校内实践导师。同时,计划还将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将学生创新成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北京市西城区委书记刘东伟表示,三大计划形成了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西城区将以百年树人的战略眼光,奋力开创教育发展新局面,在全面建成教育强国首善之区的征程中勇立潮头、走在前列。(完) 【编辑:于晓】
发布于 2025-09-06 10:19 | 来源: 手机游戏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9月27日5时49分在甘肃定西市陇西县(北纬34.91度,东经104.58度)发生5.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记者从陇西县了解到,有房屋倒塌,暂未收到人员伤亡报告。总台记者已赶往现场。 (总台记者 王妍 邢博)--> 【编辑:李润泽】
发布于 2025-09-04 18:49 | 来源: 姜爆鸭丝网
中新社上海9月27日电 (谢梦圆)中国首个面向外籍游客的文旅消费自助系统——“Meet China入境旅游消费数字大屏”27日在上海启动,旨在帮助外籍游客实现“秒懂、秒选、秒见、秒付”四大消费核心需求。 记者在启动会上获悉,该系统通过融合商品导购、故事化解说、多语种交互与境外银行卡便捷支付,帮助外籍游客实现从“感兴趣”到“完成购买”的全过程自助服务,后续将在全国逐步铺开。上海预计布点500组大屏,涉及田子坊、外滩、南京路等景点。在明年年底前,全国预计布点10000组大屏。 当天,上海豫园率先启用首组两块大屏,分别聚焦“吃什么”和“玩什么·买什么”。“吃什么”大屏由绿波廊、湖心亭、南翔馒头店、松月楼四家豫园老字号率先入驻,结合外籍游客需求、喜好和就餐习惯,面向外国游客推出特色套餐。所有菜品均配有“秒懂”式说明、多语种翻译和成分标注,清楚提示配料、过敏原及素食信息。“玩什么·买什么”大屏则聚焦体验与伴手礼,首批上线豫园妆造、爱奇艺《唐朝诡实录》VR体验两家商户。 本次启用大屏的支付系统已实现“国外银行卡一刷支付,无需绑定、无需扫码、无需下载app”的便捷支付,可接纳120余个国家的货币支付。完成支付操作,系统随即打印核销凭证。游客凭此凭证,前往张贴有“Meet China标签的周边线下门店进行商品核销和实物领取,形成“语言无障碍内容导购+跨境小额便捷支付+门店现场核销”的服务闭环。(完)--> 【编辑:刘阳禾】
发布于 2025-09-07 00:58 | 来源: 央视网
中新社郑州9月26日电 (王宇)在“中沙文化年”之际,来自沙特阿拉伯埃尔奥拉地区的珍贵藏品展——“时空寻踪:阿拉伯半岛北部诸王国文明特展”26日在河南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开幕。 展览共遴选30件埃尔奥拉地区的考古珍品,其中15件为首次亮相,涉及雕塑、岩刻铭文和彩绘陶器等。展品中,一件来自德丹王朝利哈亚尼统治者的大型砂岩雕像,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10件不同时期的中国文物同时展出。9月26日,“时空寻踪:阿拉伯半岛北部诸王国文明特展”在河南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开幕。图为展览现场。 王宇 摄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副院长马玉鹏表示,本次展览生动诠释了阿拉伯半岛的绿洲文明与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在贸易、艺术等方面的奇妙共鸣,是人类文明多元共生、互鉴共荣的珍贵实证。 沙特阿拉伯埃尔奥拉皇家委员会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部主任丽贝卡·富特表示,中国商代铭文关联祭祀占卜,埃尔奥拉铭文则维系信仰、贸易与王权。两地环境虽异,但对建造、祭祀与贸易的信念却是共通的,都通过文字使信仰与身份认同得以永恒传承。(完)--> 【编辑:张令旗】
发布于 2025-09-11 20:59 | 来源: 榴莲鲜鸡汤网
中新网兴安盟9月27日电 (记者 张玮)2025兴安盟五角枫文化旅游季,27日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启幕,万名游客共赴亚洲最大疏林草原赏“枫”景。 科右中旗境内的五角枫林,占地面积达6万公顷。每年秋霜过后,枫叶呈现红、橙、黄等多色交融,形成层林尽染的生态景观。图为乌兰牧骑演员在枫林集市上演迎宾舞。 中新网记者 张玮 摄 开幕式现场,马群悠然踱步,羊群点缀其间,一棵棵五角枫树顶着由绿渐变成红色的枫叶,与散落着草卷的草原交相辉映。身着艳丽民族服饰的乌兰牧骑演员在枫林集市为活动拉开帷幕,一曲热情洋溢的迎宾舞瞬间点燃现场气氛。 游客三三两两地漫步在枫林间,时而驻足拍照,时而欢笑嬉闹。北京游客林海洋和家人第一次来草原赏枫叶,“提起枫树,大家大多会想到北京的香山红叶,谁会想到在一碧千里的科尔沁草原上竟然也会有一片神奇的枫树林。” “这里更能让人领略到‘雁啼红叶天,人醉黄华帝’的浪漫。”林海洋为此美景而惊叹。图为游客三三两两地在疏林草原上漫步。 中新网记者 张玮 摄 据悉,活动以“枫从草原来·乐动科右中”为主题,包括“北疆枫韵”“丹枫迎秋”“枫林休闲”“枫林印记”“枫林运动”等6大系列活动,覆盖整个“十一黄金周”。 科右中旗文化旅游体育局官方介绍,旅游季期间当地将解锁多种玩法:图什业图亲王府的沉浸式婚礼展演,将重现传统婚俗的庄重浪漫;科右中旗第十四届科尔沁民歌展演与第二届乌力格尔曲艺艺术那达慕将轮番上演;中影制作基地的“粮票玩法”怀旧体验,以任务打卡的形式带领游客穿越时光;枫林彩虹跑、自行车邀请赛、飞盘比赛等赛事活动,将运动激情融入“枫”景之中,实现体育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枫叶秋红,象征着幸福、美好与繁荣,寓意着吉祥、丰收与希望。”国庆节假期即将到来,科右中旗委书记蔡宝军向五湖四海的游客发出邀约,“在五角枫林最美的时节,欢迎大家来科尔沁草原感受‘人在林间行,宛如画中游’的梦幻之旅。”(完)--> 【编辑:刘阳禾】
发布于 2025-09-27 18:51 | 来源: 荷叶鸡网
中新网广州9月25日电 (记者 方伟彬 王华)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25日消息,截至25日12时,广东受台风“桦加沙”影响的用户近九成已恢复用电。9月24日,南方电网广东清远佛冈供电局抢修人员前往内涝区域对设备紧急停运。刘思娴 摄 其中,广州、佛山、东莞、揭阳等15地市已基本全面复电,珠海、茂名、湛江计划于25日全面复电,受灾严重的江门、阳江正在全力组织电力抢修。 面对来势汹汹的年度“风王”,南方电网公司针对台风登陆珠三角和粤西制定差异化的防御策略,集结超4万人应急抢险队伍,在广东中西部沿海市县提前预置6600人的抢修队伍,并从云南、贵州、广西统筹调派600人抢修队伍和排涝车、发电车等装备支援广东。9月24日深夜,南方电网广东阳江供电局供应链管理人员冒雨转运抢修物资。 曾晓文 摄 通过与政府沟通及前期细致走访,广东电网还对近千个医院、养老院等医疗机构及2393个临时安置点开展用电安全及保障服务工作,在有需要的地方预留好发电机以备不测,全力保障重要民生用电。(完)--> 【编辑:张令旗】
发布于 2025-09-18 14:09 | 来源: 东莞阳光网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9月27日5时49分在甘肃定西市陇西县(北纬34.91度,东经104.58度)发生5.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记者从陇西县了解到,有房屋倒塌,暂未收到人员伤亡报告。总台记者已赶往现场。 (总台记者 王妍 邢博)--> 【编辑:李润泽】
发布于 2025-09-17 23:20 | 来源: 洋参雪耳炖燕窝网
中新社北京9月27日电 (记者 马帅莎)记者从中国国家航天局获悉,9月27日3时28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三号08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9月27日3时28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08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郝裕彤 摄 风云三号08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业务卫星,配置了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微波成像仪等9台遥感载荷。 该卫星在确保极轨气象全球成像和大气垂直探测观测业务基础上,侧重气候变化监测,主要应用于天气预报、大气化学和气候变化监测业务及研究,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数值天气预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气象防灾减灾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596次发射。(完)--> 【编辑:刘欢】
发布于 2025-09-03 20:25 | 来源: 焖鸭掌儿网
簪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集传统文化瑰宝与东方美学典范于一身,更将唐宋风雅绘于云鬓之间,以花团锦簇的外观阐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这一古老艺术正跨越时空,以“电子簪花”这一新兴形态走进年轻人的数字生活,呈现出从“体验消费”到“文化创作”的转变,折射出年轻群体文化认同的深层变迁。--> 非遗魅力:传统簪花的商业价值。簪花之所以受到年轻人追捧是因为其并非简单的装饰物件,而是沉淀了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复合体,贯穿中华文明的关键节点。簪花始于汉朝的简约素雅,在唐朝走向普及,至宋代达到鼎盛,彼时的簪花已突破“女性专属”的边界,成为全民追捧的社会风尚。苏轼笔下“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的诗句,生动描绘出宋代士人簪花夜游的热闹场景;《宋史·舆服志五》更详细记载了簪花的等级礼制,从材质到色彩的严格划分,让簪花从日常服饰文化演变为政治符号。除了政治与审美价值,簪花还承载着民间社会的精神寄托。在传统民俗中,簪花是“辟邪纳吉”的信物:婚礼上的簪花象征姻缘美满,重阳节的簪花寓意驱邪避秽,“四相簪花”的民间佳话更赋予其仕途祥瑞的象征意义。这种“美”与“善”的双重属性,让簪花跨越千年仍具生命力。 传统簪花以“体验消费”的形态重新走近年轻人,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美学体验,更延伸至文旅、疗愈、教育等多个领域,成为年轻人触摸传统文化的“沉浸式入口”。在文旅融合领域,簪花与民族风旅拍的结合催生了民俗产业化新路径。福建蟳埔、云南大理等地的“簪花旅拍”项目,让年轻人在体验渔家文化、白族风情的同时,以簪花为媒介完成对非遗的“打卡式消费”。簪花旅拍不仅带动当地居民增收,更使景区商铺空置率持续下降,“以文气聚人气”成为多地文旅发展的制胜法宝。在心理疗愈领域,北京师范大学开发的“簪花疗愈工具箱”,通过簪花制作过程中的专注与审美体验舒缓情绪。在教育领域,簪花通过非遗课堂、校园文化节等形式融入,让年轻一代感知传统工艺的匠心与温度。 目前,传统簪花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以“设计-制造-服务”全链条体系带动就业,从上游的材料研发到下游的文旅服务,构建兼具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产业闭环。这种“可消费、可体验、可参与”的属性,让传统簪花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成为年轻人日常生活中可触及的文化符号,为电子簪花的兴起奠定了认知基础。 形态革新:电子簪花具有创作属性。年轻人通过修图软件、AI 绘图工具、数字设计平台,为虚拟角色、动漫形象甚至自己的照片设计簪花,实现主动创造。电子簪花的流行,本质是年轻群体在数字时代对文化表达需求的精准回应,其创作属性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是低门槛创作打破年轻人参与限制。传统簪花的制作需掌握专业工艺,而电子簪花借助数字工具,可实现“低成本、即时性”创作,让更多年轻人参与。二是满足年轻人个性化设计,释放表达欲望。年轻人对“独特性”的追求,在电子簪花创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传统簪花虽美,却受限于历史样式与实物形态,而电子簪花则打破这一束缚,每一件电子簪花作品,都是年轻人审美趣味、兴趣爱好与文化认知的独特投射。三是社群化传播强化创作价值。电子簪花的创作与社交场景深度绑定。年轻人将完成的作品分享至社交平台,获得网友的“点赞”“评论”等,让电子簪花从个人创意行为,升级为社群认同的载体,进一步强化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联结。 无论是传统簪花的“体验消费”,还是电子簪花的“创作创意”,实则都是年轻群体主动的“文化拥抱”,呈现他们从“认知”到“参与”、从“复刻”到“创新”的进阶逻辑。传统簪花的文旅消费、电子簪花的数字创作,起初多聚焦本土文化,但随着传播范围扩大,这种认同逐渐具备国际视野。巴黎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簪花造型引发国际媒体广泛报道,让世界看见中国非遗的美学;海外簪花工作坊已覆盖多个国家,展现当代青年的文化自信,也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影响力。 电子簪花的兴起恰恰说明,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传承,始终在于能否与每一代人的情感、审美与生活方式深度共鸣。 (作者:常晶 济南市委党校副教授)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5年09月28日 03版 【编辑:王琴】